铁塔

循此苦旅

书摘/笔记

《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》佩索阿

译者序


甚至佩索阿“本人”也是这异名系统中的一个,是一个异名、真名、本名的统一体(或者矛盾体,两者在此是一回事),考虑到“佩索阿”这个词在葡萄牙语里的意思是“人”,事情就更意味深长了。佩索阿的本人,正如冈波斯所说,“并不存在”,却赫然成为撑起这个庞大的文学世界背后的黑洞或零。这个黑洞或零,最终而言并不是否定的,而是从否定的维度平衡了佩索阿的写作世界。


从实际形态上看,佩索阿的这几个异名的声音都从清晰的哲学观念出发,演绎或呈现出自然生发的活泼形态。不同于他的导师卡埃罗的无目的性、无哲学性的“看”,冈波斯主张“感觉主义”,目的是“感受”一切,其“感”发言为声,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惠特曼影响的功劳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些“异名”其实是一个发声的契机,没有它们,佩索阿的声音也许会很狭窄。有经验的诗人都知道,获得一个声音是多么巨大的幸运,因为这个声音就是诗人的一切,有了这个声音,就有了命定的释放。而佩索阿获取了不止一个声音,每一个声音最后都喷薄而出,呈现出一个大诗人的形象。


我们通常会说,伟大的作家构建自己的世界,这句话也许同样适用于佩索阿。佩索阿的不同之处在于,他构建的世界不像别人那样涵盖在其作品集内,把个人、环境和观念融汇贯通于其统一的作品集内部,被批评家从中辨识出一个处于时代中的个人形象——而这个形象通常是一个高度的综合矛盾体,一个抽象的合理化投射。佩索阿也构建了一个世界,这个世界也体现在其庞杂的写作中,但他颠覆了统一的“作者”的概念,把“自我”分成许多碎片,抛洒在其世界的各个角落,以其自然生活的松散方式形成宏大的“体系”,或者,更准确地说,抵御这样的“体系”。佩索阿构建的文本因此从本质上、方向上不同于传统的文本,而是与非文本化的世界共时存在,互为异名,平行交错,造成一个根本的悖论。这个悖论是他最伟大的创举,是在现代社会中对自我、身份认同的洞见



近期读到的最喜欢的序言!

读到最后这段的时候突然在想:其实把自我分为不同的体系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啊。实际上自我整合本来就是难度很大的事情。日常散漫的感受、观念、逻辑在未经摸索实践的情况下根本难以合成一个完整体系,自相矛盾,首尾断裂。这个搜集与整合的过程就是一场苦修。人的很多痛苦也来自于难以自恰。分割,或者说一种更加自然的放任自流的碎片化处理,它不仅是更加自由浪漫的,同时本身或许就是相当有效的自处途径。总之,在与文本内容可能毫不相关的方面突然大受启发(。

还有个想法是,其实读者们的解读很大程度依赖逻辑化的揣测吧,其前提就是要将作者及其作品视作一个独特的意义体系。必须有个framework才行,因为任何思维都绕不开。但如果这体系压根不存在呢?(实际上每个作者的体系都可能是摇摇欲坠的呀,非要这么说的话。)很少见这样直白的拒绝:“我”不存在,不要妄加梳理。这么想就感觉很有意思。

评论
热度 ( 8 )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铁塔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