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塔

循此苦旅

笔记:第二性Ⅰ 第一部

《第二性Ⅰ》 波伏娃

/第一部 命运



导言(概念的剥离、问题的提出与视角的确立)

1. “女人”是什么?

  • 语言学含义的联想是什么?包含哪些意义和关键词?

  • 女性气质是什么?如何定义?由谁定义?

今日之所以不再有女性气质,是因为从来就没有女性气质。

  • 既然是文化性的概念,那女性应如何定义自身?

  • 如果回溯至“人”的概念,女性实际应获得什么?

2. “男人”与“女人”的概念区别

  • 身为男人的事实并不需要做特别的凸显,因为男人的属性更接近“人”,而女人则是这一概念外单独受到限制的主体。(语言学支持)

  • 根据对文本的考察,女人被定义为不完整的、依附性的、相对的一种存在。

  • 男人通过自身具有意义,女人通过男人具有意义。

男人是主体,是绝对,而女人是他者

3. 如何理解“他者”?女人为什么自愿成为“他者”?

他者的范畴像意识本身一样原始。

  • “自我”与“他者”的二元对立古老、广泛,“他性”是思维的基本范畴,原本与女性无关。这种对立(相对关系)无处不在,是构成社会现实的材料。(群体与群体外)

  • 范畴(群体)作为主体和他者的支配关系:少数与多数的差距;历史事件使弱者屈服于强者(都曾独立自主)。

  • 女人则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:非少数、非偶然。但由于被分散和孤立,无法团结起来。

生理需要——性欲和延续后代的愿望——使男性处于女性的支配之下,却没有从社会上解放女性。

  • 女性虽满足需要的条件,却不掌握满足需要的权力。

  • 对于女性来说,在既有的权力结构中,成为“他者”才能够得到保障和权益,而这又加剧了女性的依附性。选择自由与主体性的风险和代价过于高昂。

  • 因此,男人将女人确立为“他者”,而女人自愿参与并完成了这一确立

4. 男人的主体性是如何确立的?为什么总是男人获胜?

  • 一些历史文本:17-19世纪。

  • 19世纪工业革命的改变:女性资产与劳动力相对解放,男性为了确立优势地位,借助多门学科以图证明女性的劣等。

“永恒的女性”,就是“黑人灵魂”和“犹太人性格”的对等物。

  • “女性”与“黑人”概念更相似,被想方设法留在原本低等的位置上;如“好黑人”、“真正的女人”等赞美话术。“犹太人”则接近敌人的概念。

  • 一个恶性循环:将个体或群体控制在低劣的处境中,然后给予他们定义,即:“他们就是低劣的”。

5. 男人的自尊与天真

  • 当男人习惯了处于绝对优势的境遇与其带来的利益时,女人的进步与地位提升便被视作一种资源的窃取

  • 在男、女成为有优劣之分的界定后,即使是平庸的男人,也拥有相对女人来说高人一等的优越感。女性的“他性”被用以缓解自卑情结。

  • 看似和谐的家庭关系与合作态度背后,有着模糊而确凿的歧视。

6. 提出问题的立场与伦理

  • 并非用来衡量个体的幸福。

  • 存在主义道德观:通过超越性确立个体的自由。

凡是处心积虑要为自身存在辩解的人,都感到他的存在是一种自我超越的不确定需要。

  • 女性的特殊界定:自认为“他者”(结构性的被迫),作为凝固的客体而展露自己和自我选择,被推至内在性,因为另一种本质和主宰的意识超越了能够确立自我主体的超越性

  • 核心困境与矛盾:作为本质确立自我的主体的基本要求 vs 将她构成非本质的处境的要求

7. 综上,此后需要讨论的问题

  • 人在“女性”条件下如何自我实现;道路如何,怎样会导致无解的困境;如何在附庸状态中重新独立;究竟是什么限制了自由,如何超越?

  • 生物学、精神分析学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基础上的女性分析。

  • “女性实在”如何形成,“他者”为何界定。

(补充:书摘



第一章  生物学论据

1. “雌性”概念的含义?“雌性”如何投射到女人身上?

  • 在物种分科中,雌雄划分虽有目的性,但意义不显著(如许多繁殖并不需要雄性参与)。雌雄同体/分化均可视作进化/退化。两性分化是不可变更的、偶然的事实。→自然界(生物学上)的两性划分更倾向于平常的分类。

大部分哲学把分成雌雄两性看成既定,却不想加以解释。

  • 男性视角将男女性别划分描述为本质性的既定事实,个体在性的结合中完成类属的实现,达成自我感觉。

男人正是在性活动中确定两性和两性关系,正如他们在完成一切职责中创造其意义和价值,但是性不一定包含在人的本质中。

  • (补充:《感知现象学》《存在与虚无》的论述:“人”的存在的本质界定

  • 对受孕与生理结构的探究(17-19世纪):男性象征完整、力量、活动、主动性,女性则是被动受体,未发展的本原。

  • 精子和卵子的性质与作用:两个配子作用一致,共同创造有生命的存在;两者消失其中,超越自身。(误区:从精子和卵子的特点与定位直接类比男人和女人)

两性关系不应归结于两个配子的关系。 ——黑格尔

  • 雌性机体:性别区分明显的物种中也存在雌雄间性的个体;从统计学上看,两性如互补的类型交替出现,因此必须从功能角度出发才能把握特殊性。

  • 低级生命与高级生命中具有不同的机体形式。

正是在哺乳动物中,生命具有最复杂的形式,最具体地个性化。

  • 维持创造:两个生命时刻形成确立的分工(在性别中)。发展为占有与被占有

2. 在这种机体形式中,两性在追求确认个体性上的差别?

  • 占有-被占有:生物器官性。

  • 过程的根本区别:雄性通过精子在他者身上超越自己,随后与之分离,因此超越个体性的同时重新封闭其中;雌性被侵犯,又被异化(外来配子侵入的卵子居于子宫)。

  • 雌性不寻求肯定自身个体性;少对立,无好斗本性,易接受雄性。但雌性具有强烈的个体优点,在雌性摆脱母性制约时,能够同雄性并驾齐驱。由于物种要求让位而让位,个体性被剥夺了表现机会

  • 雄性则在超越过程中自我分裂和自我确定(低级-高级生命中的共性);需要媒介实现性(主动性的因果),捕捉雌性。

这种生命力的慷慨表露,为了交配而展示出来的主动性,甚至在交媾时她被雌性的主宰能力的显示,一切都有助于在个体超越时将之以其原样确立。

  • 即:攻击性/战斗意志→竞争;交配、延续物种……确立个体性。

  • 青春期前后发育的差异。

  • 生育过程对女性的伤害;更年期(第二次危机);随后女人能够逃过物种的控制。

于是女人从女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;……她同自身相一致。有时人们说,上年纪的女人构成“第二性”;尤其这种生理上的自主性是通过一种她们以前并不拥有的健康、平衡、活力表现出来的。

3. 两性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吗?(可能性)

  • 生理条件对比(潜能):比较大脑重量没有意义,关键在于可能性难以定义。衡量能力的困境是,能力只有被实现才能显现,超越性与超越的存在难以审视

人不是一种自然物种,而是一种历史观点。 ——梅洛·庞蒂

  • 身体是一种处境,是对世界的掌握和计划的草图。生理学论据的意义从属于整个环境。必须有存在、经济和道德的参照,弱的概念才能具体地界定。

自然只有被人的行动重新掌握,对人才有实在性,人自身的本性也不例外。

  • 社会因素起决定作用(如分工、衡量),物种不同等于社会,物种的超越不从生物学中直接得出,而是面向世界和未来。

人不是作为身体,而是作为受禁忌和法律制约的身体,才意识到自身,自我完善,正是以某些价值的名义,人受到重视。

4. 综上,生物学视角的结论

  • 生理学无法建立“价值”,因为生物学论据具有生存者赋予它的价值。要根据本体论的、经济的、社会的、心理的观点阐明生物学论据。

  • 女性对物种的屈从是现实,但身体只是处境的基本因素之一。“如何界定”需要社会意识承担。

  • 他者的建构并非自然,而是“人类把女性变成了什么”。



第二章  精神分析观点

1. 精神分析的意义与混乱

  • 在原有的心理-生理学“身体-客体”框架中加入“主体体验”的人的意义 → 主体体验过的身体才是具体存在的。

并非自然确定女人,而是女人在其情感生活中使自然重新为其所用才得以自我确定。

  • 字词概念含义较为狭隘和模棱两可。如“性是与存在同外延的”,是指生存者的一切有性含义,还是一切性的现象具有存在的含义?同时,弗洛伊德的性等同于产生生殖的固有能力。“可能”“能力”是最混乱的体系,因为唯有现实能证明可能性。

2. 弗洛伊德对女性的忽视:主体性&自卑来源(以性欲为核心)

  • 力比多(性欲)被视作雄性力量;认为女性的性欲和高潮是“男性化”的。涉及对男性本质的定义,以及将一个本质归为“男性的”。

  • 生殖期的发展:男性只有一个,依赖性快感实现,将快感、性对象联结的他体性行为。女性则有两个,由性快感器官至产道,可能达不到性发育的终点。

  • 俄狄浦斯情结&厄勒克特拉情结(恋母&恋父):认为出发点都是恋母;男性发展出惧怕惩罚的“去势情结”、对父亲具有侵犯性同时内化其权威的“超我”,形成一种对立;女性则因为生理结构不同而感到遭阉割的痛苦,转向恋父。这是完全建立在男本位基础上的解释。

如果承认“恋父情结”只有十分模糊的感情性质,那么就可以提出关于情感的全部问题:一旦将情感性欲区分开来,弗洛伊德主义便无法给我们界定它的办法。

3. 弗洛伊德 → 阿德勒(个体心理学):解释自卑情结

  • “一切行为由欲望/追求快感决定”→“性只有象征价值”。人追求着某些目的,动机、目的、计划代替“动力”,智力因素增加。

  • 一个强权意愿,伴随产生自卑情结。产生自卑的冲突使人竭力避免现实考验,因此感到焦虑。主体在自身与恐惧的社会间设立距离,引发神经官能症,最终导致社会紊乱。

  • 由此可推断,女性的自卑情结并非源自缺乏男性器官,而是由整个处境引起的。羡慕器官的本质,是羡慕性别器官所代表的的男性特权(如父亲的地位、男性的普遍优势、被认为具有的男性化特质、高等教育)。而自卑情结采取了“对女性身份羞耻地加以拒绝”的形式

  • 性活动中的下位者地位是另一种屈辱,应对方法是“男性化”,以女性的武器争斗。

她与自身分裂,远远比男人厉害。

4. 精神分析中的女人命运:“男性化”与“女性化”的冲突

  • 对男性的自卑感,使得女性要么维持自主、变得男性化(在自卑中引起紧张,有神经症的风险),要么通过爱情的顺从找到自身幸福的归宿。(联想:参考现代社会的女性分流。)

  • 怀孕是一种补偿形式,通过生育产生新的自主。

  • “每个女人都被动地忍受这出戏剧”。

5. 对精神分析体系的批判

各种成分简单组合的观点是不能接受的……只有在通过分散的事实重新找到存在原有的意向时,才能做到这一点。如果不能上溯到这个根源,人就像处在同样缺乏意义的、偶然的冲动和禁忌之间的战场。

  • 弗洛伊德观点:人的统一性被粉碎,没有个体-社会的过渡,因此为了结合两者创造了一些牵强的故事。

  • 阿德勒观点:抓到了社会情境的关键作用,提及价值,但没有追溯社会承认的价值的本体论,忽略了价值介入性欲本身,忽略认识性欲的必要性。

  • 对普遍性的认识、象征主义、本体论。(象征:通过能指客体的类同物对某种意义的理解;意义:通过与分离同时产生的人类现实/共在制作出来,像语言一样展现;主体的异化倾向:主体对自由感到焦虑,通过在事物中寻找自身实现逃避。)

  • 精神分析将无意识和精神生活内化,限制在个体内部。但生命是与世界的一种关系,个体通过外在的联系确认自我。

6. 综上,存在主义观点女性主义需要采取的方向

  • 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提出女性命运问题:将女人放在价值世界中,基于女人的行为以自由的维度——女人要在确定自身优越性&异化为客体之间做出选择;女人不是相互矛盾的冲动的玩物;女人创造的解决方法中有一种伦理的等级。

  • 女人被定义为“正在一个价值世界中寻找价值的人”。因此,认识这个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必不可少的。



第三章  历史唯物主义观点

1. 人类的反自然属性

人不是一种自然物种,而是一种历史观点。 ——梅洛·庞蒂(参考第一章)

  • 人类社会具有利用自然的能力,而非被动忍受自然的在场。人类是反自然

  • 女人也不是仅作为有性欲的机体,不仅考虑生物学特质:掌握世界不够广泛;更屈从于物种。经济、社会背景提供完全不同的价值。

2. 恩格斯的观点——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

这历史本质上取决于技术史。

  • 技术、生产形式变化,产生了奴隶制和私有制。(原始分工中的阶级存在平等。)劳动分工催生了两性阶级。

妇女的家庭劳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失去了意义。

  • 即,女性劳动变成了附属品。这是女性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失败

  • 父权替代母权,领地转让由“女人→部落”变为“父→子”。

  • 家庭地位产生变化:一夫多妻、男性统治者任意妄为。女人的唯一自卫/报复手段是情感不忠,以通奸补全婚姻的损失。这是社会压迫和经济压迫的后果。

平等只有两性在法律上权利平等时才能重新建立,但这种解放要求全部女性返回到公共职业中

  • 因此,女人与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结合。

3. 该观点的局限性:群体制过渡到私有制的过程?女性视角的女性地位?

  • 个人占有财物:首先需要主体特殊性中将自身存在确定为“自主的”和“分开的”。

缺少合适的工具,个体一开始感受不到他对世界的掌控能力,感到自身迷失在自然和集体中……主体在锻造工具时锻造自我,在征服大地时自我征服

  • 因此,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是通过实践感受自身的主体性与掌控力。“异化”是把握自身的唯一途径,人从外来的形象中寻找自身,使之成为自己。换言之,人们也在财富(土地、劳动工具、收获)中重新找到自己,赋予财富意义。

  • 对妇女的压迫:性别的劳动分工本可成为友好的联合。是因为首先有“他者范畴”的意识,以及“统治他者”的愿望工具的发展才带来了压迫

人们不会强迫女人生孩子,所能做到的是,把她紧闭在某种处境中,怀孕对她来说是唯一的出路,……禁止离婚。

……由此,它重新要求女人成为性欲对象,……

  • 于是,女人无法被看作单纯的生产力,而是必然成为男性视角中的性伙伴、生育者、性欲对象——“他者”。通过“她”,男人寻找自己。即,女人沦为男人自我确立的跳板

4. 综上,对既有理论的取舍

  • 弗洛伊德的“性一元论”与恩格斯的“经济一元论”都需要拒绝。性欲的范畴和阶级的范畴无法限制一个具体的女人。

评论
热度 ( 14 )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铁塔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