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塔

循此苦旅

《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》 郑树森

(关于故事形态与坎贝尔的《千面英雄》)


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·普洛普(Vladimir Propp) 用结构主义方法来研究俄国民间文学中的流行故事,并试图以《民间故事形态学》(Mythology of Russian Folktales) 一书来归纳俄国民间流行故事的形态学。普洛普提出功能说,认为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是有功能的,并归纳出菜单;每个故事、每个情节的连接,就是功能的相加。这是具有命定论式、决定论式性质的讨论,即认为某类故事就必然有某些特色。由于所处理的材料主要是神话或民间故事,所以它们确实是在历史性累积下的民间集体创作。这些民间故事虽然各自成篇,背后却有相当久远的继承脉络,在故事情节与人物上互相借用及重叠。这与诺思罗普·弗莱 (Northrop Frye)的原型学说很相似,他提出“英雄的千人一面” (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)的说法,用探索(quest)加上启悟,把人物的经历分成三段过程——分隔(separation)、考验(initiation)、重回社会(return)。虽然弗莱列举了很多例子,但这个公式其实并不容易落实到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上。

原型学派学者约瑟夫·坎贝尔(Joseph Campbell)在20纪50年代出版的《千面英雄》(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)中提出,开创性神话的英雄主角表面上各有不同,其实都是同一个人。他认为所有神话中的英雄都经历三个阶段的考验:第一阶段是离群索居 (separation),要与原本所属的群体分离;第二阶段是经历考验(ordeal);第三阶段是通过考验以后复归(return)本源。《搜索者》中的主角为拯救侄女而离开家庭(separation),在搜索过程中面对不少困难和危险(ordeal),通过了重重考验后,最终把侄女救回(return)文明社会。这个过程正是约瑟夫·坎贝尔所说的英雄要经历的追寻(quest)过程。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西部片的英雄人物,便会发觉他们都有以下特点:第一,英雄都是孤独的个体;第二,英雄总是离开群体去进行某些行动;第三,英雄复归以后,最终还是要离开群众,每次完成任务后,文明社会最终还是会排斥个人英雄。

评论
热度 ( 8 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铁塔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