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塔

循此苦旅

书摘/笔记

《四种爱》 C.S.路易斯 

第六章 仁爱


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,真正的对手存在与自我和他者之间,而不是存在于他者和上帝之间

当一个人真正的困难在于获得的尘世之爱远远不足,却妄想把获得超越尘世之爱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时,往往是很危险的。很少爱自己的同类,却臆想这是因为我们正在学习更多地爱上帝,这毫无疑问,容易之至,尤其是当真正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之时。我们可能仅仅是“把人性的衰退错当成美德的升华”。


在早先任何一个时期,除了19世纪,关于爱的书籍自始至终都赫然充斥着这一主题。如果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需要有人提醒爱还不够,那么更老的神学家们总是大声地说,(自然之)爱可能太多了。爱我们的同伴太少之危险与如偶像崇拜般爱他们之危险相比,前者很少出现在他们的思想中。


奥古斯丁所建议的路线没有出路。实际上也没有任何其他出路。没有安全的投资。无论怎样去爱,都会易受伤害。无论爱什么,你的心必定会深受折磨,或许会破碎。如果你想要确保你的心不受伤害,就勿要把你的心托付给任何人,甚至是动物。用你的种种嗜好和小小奢侈,小心翼翼地将它包裹起来。避开一切的困扰纠缠,把它安全地锁在你自私的骨灰盒或棺材中。但是在那个——安全、黑暗、寂静、沉闷的——盒子里,它也会发生变化。它不会遭到破坏;它会变得坚不可摧,无法穿透,无可救药。悲剧的替代物,或者至少是悲剧风险的替代物,就会被罚下地狱。天堂之外,地狱是唯一能够使你彻底安全地远离爱的一切危险和烦扰的地方。

 

我们中最谦卑者,处于恩典之中,能够具有对上帝之爱的某些“亲知的知识”(相知),某种“感悟”。但是即使人在最神圣、最聪明之时,他也没有直接的关于终极存在的“有关知识”(知道)——只不过是类比罢了。我们无法看到光,尽管通过光,我们能够看到东西。

 

我们都在接受仁爱。我们每一个人身上,都有某种无法自然地被爱的东西。如果他们不那么爱它的话,这绝不是谁的过错。唯有可爱之物才能自然而然地被喜爱。你也可以让人们去喜欢变质面包的异味,或者是机械钻孔的噪声。尽管如此,有了仁爱,我们就能够被原谅、被同情、被爱,除此之外,绝无他法。


如果我们不能“体验上帝的存在”,那么体验上帝的不存在也是有意义的,不断意识到我们的无意识,直到我们感觉到自己,就像一个站在壮观的瀑布旁边,却听不到任何飞泻之声的人;或者像一个在故事中照镜子却看不到自己面孔的人;或者像一个睡梦中伸手去抓梦中之物,却毫无触摸之感的人。一个人知道自己在做梦,就不会是酣然大睡。你要想洞察完全清醒的世界,就必须走向比我更加睿智之人。



早上开始看这章的时候在医院排队做检查。从开头读到大概摘录第三段的位置,被感动得稀里哗啦。很无奈,读老刘的书就是这样,前一分钟可能还在想,哎,我实在不同意这老人家,下一分钟突然就流眼泪了。只能说我读《返璞归真》的时候哭得很惨,这回相比之下已经非常平静。能理解为什么他在那个时代感动和拯救了那么多的人。

自然之爱是永远不足够的。至少从某种角度来说,对“上帝”的爱与对他人的爱并不真正对立,也没有此消彼长的关系。雅各布和以归象征的爱和恨的抉择,在实质上也并非对应着人世间这两种情绪的含义。对同伴与他人的爱太少,并不能够证明我正更加强烈纯粹地爱上帝(其实我认为这本书里所有的“上帝”都是可以替换的概念,它是包容的);而如果有人认为对同伴的爱太多,甚至意识不到对他人的爱太少这一危险,或许反而是在拒绝去爱,或者过于爱自己。“真正的对手存在与自我和他者之间,而不是存在于他者和上帝之间。”

圣奥古斯丁在《忏悔录》中由好友内布利提乌斯之死带来的痛苦得到的结论是,这痛苦是由于对上帝的“背叛”——他把心给了上帝之外的其他事物。这是一种惩罚,一种寓意。这是拒绝去爱的理由。

然而“没有安全的投资。无论怎样去爱,都会易受伤害。无论爱什么,你的心必定会深受折磨,或许会破碎。”如果因此不去爱,就是选择了通往“地狱”的路。这个地狱的概念,我觉得所有已经具备一定生活阅历的人都能够理解。有太多时候,人会为了安全、体面、不痛苦,选择一个闭塞的毫无希望的洞穴。“用你的种种嗜好和小小奢侈,小心翼翼地将它包裹起来。避开一切的困扰纠缠,把它安全地锁在你自私的骨灰盒或棺材中。但是在那个——安全、黑暗、寂静、沉闷的——盒子里,它也会发生变化。它不会遭到破坏;它会变得坚不可摧,无法穿透,无可救药。”自私的尽头就是可笑的自我欺骗。人无法在爱与探索中得到任何事物,无知,狭隘,而为了面对自己的无知和狭隘只好更好自私、更加傲慢,并为自己这副样子编撰无数好听的缘由。这种堕落是没有底线的。但是只要踏出去,只要敢于面对疼痛,得到拯救也很容易。

读到这里就在想,所以答案是:去爱。这就是最重要的选择,一个考验自己有资格通向哪里的决定性的选择。去爱,去疼痛。

评论
热度 ( 5 )

© 铁塔 | Powered by LOFTER